This page looks best with JavaScript enabled

Joined Microsoft Azure and started my new adventure(中文)

 ·  ☕ 5 min read  ·  ✍️ Feynman

五一假期过完,我正式加入了微软 Azure,转岗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在微软产品经理叫 Program Manager)。是的,我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职业方向,但还是继续从事云原生计算相关的容器产品。最近也有不少好朋友好奇我的选择和关心我后续的打算,在本文中我给关注我的朋友们一一解答。

为什么会选择加入微软?在我看来,微软不仅是一家有着诸多划时代的科技产品与发明专利的科技巨头,还是一家对开发者工具产品和用户体验有着独具匠心的技术型企业。除了大家熟知的 Windows,事实上,从 .Net 到 VS Code,再到微软近年来在 CNCF 孵化的开源项目和收购的一系列公司(如 GitHub、Deis Labs)等,都能看到微软对开发者工具与办公效能产品的持续投入与专注。

为什么会选择转岗做产品经理?我认为具备专业系统的产品思维和经验是后续做好任何工作的基石。当我还在青云科技做开源社区经理时,我就一直推崇做社区和开发者运营的同学一定要深入了解自己在做的产品和开源项目,持续地用产品思维去运营社区,要在最前面去第一时间关注和回复用户和开发者的问题,并将好的需求与改进建议反馈给产研团队。Kyligence 联合创始人兼 CEO 也分享过如何通过产品思维运营开源项目的观点,在我看来,给用户带来价值的产品是核心,社区是产品持续迭代与创新的基石,开发者关系是产品、社区与生态增长的加速器,商业化是产品最终取得成功的衡量标准。

Microsoft Azure 目前是微软在上一个财年营收增长最快的产品线之一,AKS(Azure Kubernetes Service)也是助推 Azure 飞速增长最强有力的支柱。很感谢 Azure Core 团队接受我这样一名产品新人加入,参与 AKS 的产品管理工作,后续会更多地接触容器与供应链安全相关的项目,对我来说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更大的挑战,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够快速进入状态。

在青云容器团队最宝贵的四年时光

我很幸运,在 2018 年 6 月 KubeSphere 刚立项开发不久就加入了青云容器团队,并在接下来的 4 年时间里与团队并肩奋斗和成长,特别感谢 Ray 和 Jordan,我的两位 Lead 对我的培养,以及在青云的各位战友对我的帮助与支持。

在最近两年时间,我们看到 KubeSphere 在国内和海外都快速地建立起了 Brand 和 Community,也见证了 KubeSphere 以及青云容器生态产品家族在开源社区和国内商业化的飞速发展。不仅 KubeSphere 在最近两年快速被各大知名企业采用,并且由青云容器团队发起的 3 个开源项目都顺利成为了 CNCF 官方项目,收到了来自国内外超过 270 位贡献者的参与,这一定是让我们团队每一个人最自豪的事情。

但由于我在最近半年感到在工作目标上和个人职业成长上都遇到了一些瓶颈,因此我思考再三后决定选择了离开。

关于我未来在 KubeSphere 社区的规划

有一些社区的新成员或公司内部的同事单独找我交流时向我表达过担心。事实上,公司内部某些成员的离开或多或少可能会对经常一起协作的同学在心态上带来消极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是 KubeSphere 的开源与商业化遇到了问题。从数据上来看,KubeSphere 最近 6 个月在全球的下载次数要比上 6 个月翻了 2 倍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开源社区和技术品牌的效应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用户自传播与增长。

我依旧充分相信 KubeSphere 开源生态在全球的发展前景,也对在开源社区协作的朋友们有多年的感情和信任,所以我会继续以 “Individual Contributor” 和“友情社区顾问” 的身份,并保留 feynman@kubesphere.io 邮箱,偶尔还会活跃在 KubeSphere 社区各个社群和 SIG 例会,在我的业余时间继续参与 KubeSphere 生态下多个开源项目的贡献,并为 KubeSphere 社区后续发展和对接基金会方面提供建议和支持。我还打算在北京牵头成立 “KubeSphere 社区用户委员会北京站”,目前 KubeSphere 社区的杭州、成都和上海用户委员会已经给社区做了非常多的贡献。

目前 KubeSphere 已经在 AWS 全球和 Azure 中国有了合作落地。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后续也会尝试去推动将微软 Azure 在全球的资源与生态连接到 KubeSphere,希望能够推动两边在产品与社区生态层面的合作。

对 KubeSphere 社区发展的思考

虽然 KubeSphere 社区在此前已经有很快速的增长和基础沉淀,但其依旧还有很多需要攻坚的工作要做。比如 KubeSphere 社区现在的状态正是从“早期采用者”阶段走向“早期大众采用”的阶段,从“鸿沟理论”来看,中间势必有一道鸿沟需要跨过项目才能进入被更多技术实践者和用户所采用,这个时间段同时也是一个开源社区从“发展期”迈向“协作期”,如果开源项目的核心维护者们忽略了在“协作期”与社区的用户和贡献者们共建和打磨产品,那么就会出现“断层”。我曾经也在青云公司内部发布的一篇文章《KubeSphere 的困境与破局》中提到过类似的观点。在当前阶段,项目的管理委员会不仅要做在公司内部做更多的内部开源布道工作,还需要找到一种与用户共建的更平滑的方式,让信息流通和协作不局限在一家公司内部。

此外,在 CNCF 基金会和国内外多个开源社区(如 MindSpore)有成立专门的开发者与用户体验研究小组来把关,让开源项目和社区生态变得更加易用,我们在 KubeSphere 社区或许也需要开始着手推动提升用户和开发者体验的工作。

写在最后

大学毕业后,从惠普 HPE 到青云科技,再到微软 Azure,一路走来我认为自己都是非常幸运的,在这三家公司都遇到了非常 nice 的领导、mentor 和同事。希望后续能够与老朋友和新同事继续保持合作,我一直都在。

Share on

Feynman Zhou
WRITTEN BY
Feynman
Community Manager, CNCF Ambassador, InfoQ DevOps Editor